2024-03-19T09:33:06.291074+00:00

【靜思妙蓮華】法華經隨喜功德品 - 法性不動 如妙高山 - 20240319 第1635集

00:00 法性不動 如妙高山 00:54 ⊙法性不動如山,因法性山動故,譬喻之以山動,入生死無明海。 就是要告訴我們,「法性不動如山,因法性山動」。本來我們的法,人人本具佛性,我們清淨的本性是如如不動。但是我們現在,我們的性已經動了,這就是用這樣來譬喻,譬喻我們凡夫,已經是將如來本性,已經被動了。所以因為這樣,我們入了生死無明海。 我們就是先有無明,才會動了我們的法性山。從這樣一念無明開始,我們法性山一動,就是非常難以回頭,要再回頭,那也就是很辛苦的事情。所以我們這個時候聽法要很用心,如何聽?將法入我們的心。法,教導我們,引導我們走是一條路。路到底要如何走,就更加清楚來為大家分享。 03:22 ⊙法性不動如妙高山,何種力量推山使動?唯是眾生業力共聚,多生累世重重疊疊。 「法性不動如妙高山,何種力量推山使動?」我們的法性本來就是不動,好像妙高山一樣。人人的性,真如本性本來就是虛空法界,清淨無染,如一座的高妙山。是什麼力量,使我們這個妙高山動了?就是這樣說,「唯是眾生業力共聚」。眾生,「一念無明生三細,境界為緣長六麤」,這是我常常在念的一句偈文。因為無明,一念無明生起了三種很細微,這三種細微,你看不到、摸不到,卻是能夠觸動妙高山,這就是眾生的業力。 我們人人的業力都是從貪、瞋、癡(引起)。你看不到、摸不到,卻是它影響了,我們整個清淨無染,如同妙高山不傾動的本性。就是被三項很微細,這樣來搖動我們,那就是一念,只是僅僅一念無明生,一念無明就生起了三細。這個三細,就是去緣這個境界來的,就是我們的五根緣五塵,意去分別,來使我們起心動念。在這根塵境界之中,讓我們起心動念,所動念的無不都是貪、瞋、癡,這些業,力量重重累積,這樣業力共聚,我們眾生就是這樣。 所以,「多生累世重重疊疊」,無不都是這樣,使我們的性分毫之差,千萬里之錯。這就是我們今天,凡夫所面對著大環境,不論是時代環境、氣候環境,這讓我們大家真的是名副其實,佛陀所說的,苦啊!是啊,苦,苦事很多,層層疊疊累積天下間。 就像濟協、慈力這對夫妻,利用一點時間,讓我看他們所剪輯的,二、三十分鐘那個畫面,我們慈濟在幾年幾年來,所走過、所做過、看過,天下苦難事多。不論是人造成的苦難,或者是天下氣候,四大不調造成這個大災難,或者是長期累月,生在貧窮困難等等、等等,千萬般的苦,將它這樣累積來。 看到菩薩的身影,出現在每一個場合,不論是什麼樣的苦難,看到每一個人,不同的種族,他們所受不同的困難,都是一樣那種悲啼哀叫、呼天叫地。那一種人生的苦,無法在這裡,用多長的時間來描述,集天下苦難,在這樣短時的時間將它集過來。雖然說,這所剪輯的這些二、三十分鐘,卻是若要說來,這一張一張閃過去,那個畫面都是說來話長,悲悽慘烈人生,苦不苦呢?苦啊。這樣短短看一、二十分鐘,感嘆人生苦難偏多。 坐在那裡聽,原來人人在慈濟的裡面,看起來大家都很整齊,穿起來「藍天白雲」、「八正道」等等,都是展露著很快樂的笑容,這個世界很平等,安樂、平等的一個很美的世界。但是坐下來,來聽聽分享,生活,為了要薰法,要來聽法是多麼的辛苦,而且距離很遠。有的要來到聽法的地方,一大早,光是要搭計程車來到會所,就要用臺幣差不過九百元;光是來一趟,每天早上來聽經,光是每一趟就要用臺幣九百元,這實在是很大的負擔。 為了希望聽經比較方便一點,尋尋覓覓,找到了比較近的地方,卻是房屋很小,小到聽起來覺得實在是讓人,行、住、坐,有走路的空間、有住的地方、有可以休息的地方,這是人人很根本的生活。但是,大環境沒辦法,你求得這項,無法滿意那項,只好就是委屈自己的生活,為聽法的方便。聽到這樣的環境,這樣來將就聽法,也是很感動,這就是同一個心性。 有的人很富有,卻是對於聽法並不認真。有時候在他的隔壁,走路說不定四、五分鐘,他都嫌太早了;或者是早上在電視重播,在電視一按鈕,手指頭稍微按一下,這個法入他的家庭都懶得看。他有好的環境,不論是行、住,要出門有司機幫他開車,或者是自己開的車都是用名牌,讓人知道,「我出門有這樣的工具」等等,卻是還是嫌不滿足。法離他很遠,這就是我們眾生的心性。 我們的內心,我們是要貪瞋癡呢,還是要信願行呢?同樣三個字,你相信嗎?相信,深心信解;願意發心嗎?發弘誓願。求,「佛法無邊,我還是要求,要成就我聽法的心願」,這種用盡心;有的人,就是在那個,貪戀著自己的生活環境,難得放下,他那個纏綿的煩惱無明。 「那麼早,我還想睡,叫我一大早起來,只是為了聽經,一大早起來,我捨不得這張床。」沉戀在睡眠之中。車子很便利、環境很好,他都不願意。有人,剛才所說的,住在遙遠遙遠的地方,天天花了將近一千元的臺幣,他願意這樣每天每天來聽經。環境不是很好,才會這樣搬在那麼窄的地方,聽他們說,廚房與洗手間是同一個空間,而且,馬桶旁邊,就是他們在切菜的地方。將環境縮成這樣,就是僅僅為了聽經方便,這是讓人很感動。所以我們眾生要很用心,將心再恢復回來,恢復回來我們這分求法清淨、無染著這念心。 18:42 ⊙說法講經之堂舍,轉權顯實。無量義說法入群,為諸聲聞菩薩大眾次序,都悉集會七寶講堂,廣定道教演暢妙法。 所以,「說法講經之堂舍,轉權顯實。無量義說法入群」。要講經就要很多因緣來和合,不是你想要聽經,身邊就有了;身邊就有,那就是你的好因緣。要講法的地方,那也要很多因緣來完成,完成了這個地方是要做什麼呢?「轉權顯實」。 因為佛陀在人間,用四十二年應機逗教,多數的眾生在這個四十二年間,所接受到的、所歡喜的,那就是「權」。佛陀因為應眾生的根機而說法,既然接受到這樣的法了,他相信、修法。所以佛陀這只是接引的過程,一個權,權巧方便,來到這裡,算算時間已經來不及了。 看,眾生對於權的教法,是不是已經成熟了?還未成熟,還未真正深心,全部完全,全都深心信解。雖然還沒有辦法,大家還是很,不是很完全了解,因為有前後次序。就像現在在聽法,同樣有前後次序。是不是前面的人所聽的法,就已經很深信了?也不一定。是不是後面才聽到的,他粗淺理解,也不一定。有的才聽而已,他的信念堅固,希望要再進步。聽很久的人,就停滯在那個地方,原地踏步,這樣的人也大有人在,沒有進步。 所以根機還有參差,還沒有整齊,所以佛陀不得不要轉一個時機,趕緊轉權顯實,無法再等待了;這種參差不齊的根機,無法再等待,因為時間來不及了。快速轉權顯實,講出了「無量義」的說法,先入人群,讓大家知道眾生苦難,這麼多、這麼多,趕快先拔苦,後說法。這就是趕快轉過來,先救再來告訴他,就是用這樣的方式。 所以,佛陀開始,就要為「聲聞、菩薩大眾次序」,這樣來說話。所以前面叫做聲聞,後面是菩薩,前面是小乘,後面是大乘。所以這大、小乘次序,這樣定位了,聲聞進來就是在這個座位,菩薩進來在這個地方。所以位置前後次序,他們自己會去分類,就是這樣,這叫做為「聲聞菩薩大眾,班定法時」。自己知道我在這裡,我在那裡,有個次序。就像大家要進來,就要有這個定班,排班,次序進來,這就是一個講經堂,次序,這個地方。 所以全部大家集合,不論是大、小乘聞法者,全部及時同一個時間,同一個堂舍,這樣前後次序,這樣進來了。所以定這個道、教法,來暢演妙法。這就是要讓大家知道,為什麼說法,佛陀要花這麼多這麼多時間,權教、實教前後次序。有時候來不及了,趕快來一個《無量義經》,《無量義經》,我們在《法華經》的開頭,佛說無量義,之後開始入定。這段經文是很重要,這個「無量義」,就是讓大家先了解,菩薩道就是要這樣走。 就像在印尼,為什麼印尼在不同的宗教,卻是慈濟在印尼,能夠對那個社會,那些階層的人人那麼的有受用,可以為印尼每一個角落,幫助了不少人。甚至為了要去幫助這些困難的人,被人罵也好,被人誤會也好,他們願意接受。還是用時間,用方法,去為他們一再一再解釋。那個村落實在是太苦了,人人住的房屋都是漏雨的。這連續(整)排下去的房子,沒有一間是完整的。 大家總是來聽、聽、聽,也好像想相信,也好像有一點點的擔心,害怕你說得這麼好,這麼無所求願意付出,到時候所有權會給我們嗎?大家還抱著這個懷疑。房屋為他們蓋好了,三百多戶交出給他們,每一戶所有權,都讓他們清清楚楚,甲、乙、丙、丁,誰,張三、李四要住的房子,就是讓他們很清楚。 這整個村落將它改造好了,回過頭,大家讚歎:「你怎麼有這樣的魄力,這樣的耐心,去為這個村莊改善得這麼好。」他就告訴大家,他說:「師父說過,他早就將經鋪在路上,《法華經》他已經鋪在地上,鋪在路上了。就是這幾年來所做過的,回過頭看,無不都是在行《法華經》的道。」看到他說這段話,我也是很安慰。 原來他聽法,這樣是不是有每天在聽?卻是每次師父說的話,就是很簡單,一句一偈,他們接受來就是用。其實這是很深,無法去體會,無法知音,還是不能了解。告訴他們,「師父是用經,《法華經》鋪在路上讓大家走,幾十年來就是這樣。」他竟然有辦法能夠體會進去。他說,一段時間來,每做一件事情回頭看,這原來就是《法華經》的路。 他能夠利益人群,做了之後自己很心安,效果又很好;三百多戶,想要來拿竹筒、竹筒。他終於相信這個村子的人,一個家庭好幾個人,大人、小孩都很喜歡,這個「竹筒歲月」的道理,希望孩子懂得,節省買糖果的錢來投;年輕人能夠節省,他平時在外面的浪費;中年、老年人他們在生活中…等等。所以這個村裡三百多戶的竹筒,這是很不可思議。 聽到他,他們的事情是這樣做過來了,很歡喜。富有人家不輕視那個點滴,他們不斷用竹筒歲月,去向大家解釋,不是哪一個富有的人,來為你們蓋房子;是用零零碎碎、一點一滴,很多人的愛心集合,來幫你們建房子,用耐心這樣說給大家聽。這真的是用方法、用愛,這是妙法。大家將這段故事先聽進去。我們來看看前面的經文: 32:52 ⊙「又,阿逸多!若人為是經故,往詣僧坊,若坐、若立,須臾聽受,緣是功德,轉身所生。」《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 佛陀向彌勒菩薩這樣說:「阿逸多!若有人『為是經』。」就是為這部《法華經》,這樣很殷勤,就是要來聽法,不論多麼辛苦,他就是要去,這叫做「往詣僧坊」。那就是有說法的地方,有出家眾在那裡講法的地方,不論如何我就是要去,所以「往詣僧坊」。 不論那個場地是如何,到了,沒有位子可坐,我站著我也甘願。或者是這麼的虔誠,哪怕是聽一句、聽一偈,我都很歡喜接受。所以有這種很歡喜接受,克服一切。剛才在說香港菩薩,他願意克服自己的環境,為了聽經方便。要不然住得遠遠,每天都要用那麼多錢,所以他所取的是方便聽經。這種聽法排在他生命中的第一,是很不簡單。 所以「緣是功德」,這就是功德,聞法的功德。不論現實的生活是如何,我的心就回歸如如不動的妙高山,就回歸真如本性。什麼樣的環境難不倒我,總是我就是聽法,法才有辦法讓我回歸我原來。所以,對法的精勤,也是很感動人。這就是光是聽到就感動了,我們人人都會感動,這也就是感動我們的真如本性。 像他這樣的殷勤,這讓我們人人的心感動,這也就是動妙高山。何況說我們人人,凡夫能夠被這個聞法,能感動我們,就表示他本身的轉變,還能夠來讓我們感動,我們也會被度。總是這聽法,聞一法、一句、一偈,用很虔誠的心,不論是坐著、站著,這個虔誠的心是一樣,坐、站那個虔誠都一樣。下面接下來說: 37:17 ⊙「得好上妙象馬車乘、珍寶輦輿,及乘天宮。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,更有人來勸令坐聽。」《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 38:00 ⊙得好上妙象馬車乘、珍寶輦輿,及乘天宮:象馬妙車富貴者用,珍寶輦輿,王者之器。諸天行時,則有宮殿以乘其身。 39:57 ⊙車馬士夫所乘,象輦王種所乘,天宮天人所乘。 40:48 ⊙及乘天宮:謂色界天等得乘宮殿往來空中也。 43:41 ⊙須臾聽經者有專心、散心、隨喜心不同,故所得功德各有差別,天人、君王、士夫身分之異。 47:50 ⊙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,更有人來,勸令坐聽:如若身心意識,聞法歡喜得受法益,有人來,勸人同坐聽法。 ~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10月10日~ ※因字數限制無法完整刊出,全文請見: https://www.daai.tv/master/wisdom-at-dawn/P12221635

2024-03-19T09:33:06.191745+00:00

【人間菩提】師徒同心締福緣 20240318

師徒同心締福緣 Forming Good Affinities for the Future 師徒同心誓願度 開道鋪路無所求 勤修慧命播善種 行中有法廣結緣 上人與臺南資深慈濟志工溫馨座談。上人感恩志工們的付出,從籌備花蓮慈濟醫院開始,到分梯次去做醫療志工,都付出無所求。這樣的日子很有價值,師徒之間心願相隨,付出在人間。 佛法要入世間,必須身體力行、度眾生不怕苦,一代一代將種子布得更廣、更大,不斷地廣結善緣。生活中,教人人方向正確,不要偏差,不要迷失,也不可停頓,這就是教菩薩法。 #花蓮慈濟醫院 #慈濟列車 #廣結善緣 #師徒之情 #粽串 #代代相傳 #行菩薩道 #師父點名 #布善種 #歡喜付出 #身體力行 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 00:00│師徒同心締福緣 00:37│發心立願我願意 2023.11.6 臺南靜思堂 資深慈濟志工溫馨座談。 02:41│付出人間無所求 2023年9月10日,臺南白河區頭前溪,因大雨溪水暴漲,造成多處嚴重淹水。 2023.9.13 臺南白河。 慈濟志工協助受災民眾,清理家園。 臺南慈濟人醫會團隊,14年來定期前往教養院義診,照顧院生牙齒健康。 04:05│慈濟列車宣傳志業 早期志工帶會眾搭乘慈濟列車,到花蓮參訪慈濟志業。 2023.11.6 臺南靜思堂 資深法親分享品書會心得。 07:18│身體力行共同行善 2024.2.25 臺南永康 青年志工帶家人,到慈濟環保輔具平台清洗輔具,為社會盡一分心力。 10:33│法親同行菩薩道 慈濟志工陳守珍,丈夫往生後出現失智症狀,在外地的兒女無法即時照顧。 法親排班日日關懷,並接送她做環保。